北京市节水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自“光瓶行动”启动以来,各区各部门积极响应,其中,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卫生健康委等所有党政机关的会议上已不再提供瓶装矿泉水,确有需求的可以提供小瓶水,并提示带走未喝完的半瓶水。提供消毒茶杯及壶装水供参会人员使用,并提倡参会人员自带水杯,按需自取,减少“半杯水”和清洗用水浪费。(7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缺水大国,而北京又是国内缺水极其严重的地方,节约用水的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节水源于点滴,防止“跑冒滴漏”就应当抓好关键环节。一直以来,“半瓶水”成为水资源浪费最突出的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减塑捡塑”工作组负责人王豁、关注瓶装水10年的环保组织“水卫士行动”领导小组秘书处秘书长张合军长期观察发现,会议场所瓶装水至少有10%是喝不完的,以此推算,全国一年扔掉的“半瓶水”保守估计在千万瓶以上。据记者调查显示,瓶装水是当前会议的标配,一般由会议举办方免费提供,无论是与会者怕混淆也好,还是嫌麻烦也罢,“半瓶水”浪费现象都较为普遍。
“半瓶水”仅是表象,水背后的浪费成本更是难以估量。据统计,每生产1升瓶装水,至少需要17升自来水,生产同质量瓶装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普通自来水的1500倍。浪费1瓶纯净水其实等于耗费了数倍之巨的原水,如果再加上包装、运输和人力等支出,成本自然不是小数。也正是如此,各地基于节水的需要,逐渐把“光瓶行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并采取了很多创新型措施,比如提供小瓶装的水,根据参会人员的年龄、身份、性别等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提供方式,因需而定,或者在提供的水瓶上标注上消费人员的名字,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
这些措施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半瓶水”现象的发生,“光瓶行动”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因在于,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刚性措施保障,“光瓶行动”也仅停留在倡议阶段。再加上一些大型会议的组织和筹办交由第三方,没有后续的清场与约束,靠与会人员的自觉遵守,浪费现象难免如故。另一方面,落实“光瓶行动”重在抓好主体责任,各种会议展览、体育竞赛、集会活动等具有“公共属性”,承担举办责任的机关事业单位,应从一开始就把“光瓶行动”放在首位,一以贯之执行最严格的措施,“光瓶”才不会仅成为一种形式化。
事实上,无论是因人而异配备瓶装水数量,还是在水瓶上标注消费人员的名字,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成本并不亚于浪费一点水的损失。两利相较取其重,“光瓶行动”既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最终才能做到真节约不浪费的低限要求。具体而言,传统模式最为有效,“不提供”才是最优的选项,同时提倡参与人员自带饮水用具,现场提供开水或纯净水,作为解决饮水需求的首选,“半瓶水”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事实上,在瓶装矿泉水没有进入会场之前,茶壶装开水才是真正的“标配”。时下,很多会议已不再统一提供矿泉水,而是由筹办方统一在会桌上放置若干茶壶,供与会人员自行续水取用。既减少了购买矿泉水的成本,杜绝了“半瓶水”的浪费,又减少了专门要工作人员续水服务的成本,可谓一举多得。由此而言,不再提供瓶装水是“光瓶行动”的刚性约束,也是从根本上杜绝“半瓶水”的硬核举措,需要持续推广和坚持并成为常态。(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