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剑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4日 第 19 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提出,在全国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普遍设立儿科,有条件的地市级以上中医院应当开设儿科病房。儿童医院能够提供儿科中医药服务,三级儿童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儿童医院应当设置中医儿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儿童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中医儿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差且病情复杂,其诊疗难度、医疗风险超过成人。儿科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包括内科、外科、五官、影像、麻醉、病理等,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专门研究。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但儿科医师仅有15.9万人,儿科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儿童看病难的呼声日益强烈。同时,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绝大多数儿科医生在大城市,基层儿科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儿科医疗服务整体质量有待提升。解决儿童看病难的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中医儿科。我国开展儿童中医药保健提升行动,体现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有利于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既能凸显中医儿科的特色和优势,又能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张现状,从整体上提升儿童医疗服务能力。
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儿科的经典论述,如儿童生长规律、体质特点、致病机理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妇孺两科,从小儿孕育到生理病理,论述详尽独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很多名医都擅长儿科。据《史记》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誉为“神医”。宋代名医钱乙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归纳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了儿科治则治法,被誉为“中医儿科鼻祖”。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儿科专家。中医儿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医学宝库。
有人担心,中医是“慢郎中”,儿科急症多,看中医会不会延误病情?其实,这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无论急症慢病都有办法。只要辨证准确、把握病机、用药得当,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例如,很多高烧不退的儿童,在医院输液多日无效,有经验的中医开几服小药即可退烧。事实上,中医凭借“简、验、便、廉”的特色优势,在民间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很多老百姓信中医、用中医,既是中医的受益者,也是中医的“铁杆粉”。家人有个头疼脑热,往往首选中医药,几服小药、几次推拿、几个火罐就能解决问题。例如,对于小儿积食等病症,中医捏脊疗法可谓手到病除,花钱少、见效快、痛苦小,深受百姓青睐。因此,要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中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儿童。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健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各地重视中医儿科发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给中医儿科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使其大显身手,为护佑儿童健康成长再立新功!